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4
编号:13768735
Wallenberg综合征2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4
     【摘要】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诊断,临床表现的变异和变异发生的原因,辅助检查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治疗以及预后的情况。方法对20例Waller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综合征的病因不全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一部分是由椎动脉狭窄引起的,还有少数其他的原因。临床表现变异很大,有感觉障碍变异,有运动障碍变异。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病因是小脑后下动脉梗塞引起的,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大,其供血范围变异也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头颅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优于CT。

    【关键词】Wallenberg综合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变异

    Wallenberg综合征常为椎动静脉在小脑后下动脉分出处附近的闭塞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范围延髓背外侧及脑供血不足,表现为:(1)突然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2)病变侧的Ⅸ和Ⅹ颅神经麻痹;(3)病灶侧的霍纳氏症;(4)小脑性共济失调;(5)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痛温觉感觉障碍[1]。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在近20年的临床工作中,共收集了20例这种病例。其中男12例,女8例。45~50岁1例,50~60岁7例,60岁以上12例。伴高血压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伴心房纤颤者1例。1例只有病灶对侧躯体的痛温觉异常,无病灶侧面部的感觉异常。1例双侧面部和病灶对侧的痛温觉障碍。伴有病灶同侧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瘫痪和病灶对侧肢体轻瘫的1例。

    1.2诊断标准具有以下表现中三条及三条以上者,即可诊断。(1)眩晕、恶心、呕吐、眼震;(2)病灶侧的霍纳氏征(病灶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同侧面部汗闭);(3)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4)病灶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的浅感觉障碍;(5)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1.3治疗方法病例均给予积极的抗凝,扩张椎基动脉血管,营养脑细胞,应用中药活血化瘀,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
, 百拇医药
    2结果

    治疗15 d后,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基本治愈17例,死亡1例(伴有严重的糖尿病和房颤),进步1例,无变化1例出院后仍需鼻饲。

    3讨论

    3.1临床上该病常见的痛温觉障碍有四种(1)典型的交叉型感觉障碍;(2)只有病灶对侧躯体的浅感觉障碍;(3)病灶对侧面部和偏身的感觉障碍;(4)双侧面部及病灶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

    3.2运动障碍变异常见的有三种(1)伴有病灶侧眼裂以下的面瘫和完全性面瘫;(2)伴有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和对侧肢体的交叉性瘫痪;(3)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3.3临床变异原因(1)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大,其供血区域变异也较大。它的供血不足可能涉及到其对侧的延髓甚至脑桥的面神经,三叉神经核,侧视中枢,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2)脑干梗塞后病灶及周围的水肿也可波及脑桥和延髓的各核团和传导束。(3)Wallenberg综合征不都是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延髓和脑桥小脑的炎症、肿瘤等少数病因也可能引起该综合征。
, 百拇医药
    3.4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和价值病例发病1~3天均作头颅CT检查,14例无异常,仅6例发现小脑或脑干有异常信号,对14例CT头颅扫描无异常的病例行头颅的MRI检查,全部发现小脑或脑干有异常信号CT。由于CT在该区有恒氏伪区,所以很难对本病做出正确的诊断。而MRI则可以在发病早期即可呈现病灶,且十分清晰,它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与CT。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收稿日期】2011-03-07

    (本文编辑:郎威 ), 百拇医药(胡玉波 董现福)